线上配资行业排行 石超专栏:《尤犀杯、朱碧山银槎杯与太乙莲舟:浙江省博物馆藏尤通制张骞乘槎犀角杯解读》_仙人_牛郎织女_天河

尤犀杯、朱碧山银槎杯与太乙莲舟

浙江省博物馆藏尤通制张骞乘槎犀角杯解读

浙江省博物馆 石超

犀角,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份,是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药效的珍贵药材,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犀牛产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有独角和双角之分。中国古代在两广地区曾有犀牛,后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渐次稀少。汉以后使用犀角主要依靠进口。所谓广角是指非洲犀牛的角。明代实施海禁,广州口岸成为各国土特产的集散地,而犀牛角产自东南亚,从产地进口至广州,被用作珍贵药材与极好的雕刻材质。明代后期,经济繁荣,盛行各种文房珍玩,犀角雕刻融汇各种技艺与风格,成为珍贵的收藏文玩,同时符合当时的奢华品味。中国明清时期犀角雕刻名匠有尤通、鲍天成等。

由藏家陈志明捐赠的明末清初尤通制作的张骞乘槎形犀角杯近日入藏浙江省博物馆并向公众展示。陈志明表示,这件尤通制张骞乘槎形犀角杯是2014年在欧洲拍卖所得,在得知浙江省博物馆开启了“国宝回家”计划后,他决定将这件文物赠予浙江省博物馆,希望借助公立博物馆的研究力量,通过研究与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犀角雕刻艺术。

展开剩余97%

陈志明先生捐赠证书

“张骞乘槎”故事

仙人乘槎纹饰取材于中国古代神仙故事,最早的仙人乘槎故事见于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书中所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讲述仙人乘坐树状木槎遨游星河见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仙人乘槎题材器物中的主题人物最初是一位男仙人(张骞),后来逐渐发展到一位女仙人甚至多位仙人。张骞,汉中成固人,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应募作为使臣出使西域,亲历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地,后被匈奴劫持扣留,被拘十多年。在仙人乘槎的故事中,开通西域的汉代外交家张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他一步步从寻找黄河源头的历史人物,变成坐槎漫游星海的仙人。在《史记》中,张骞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也率领军队出征过匈奴,在寻找河源时,来到昆仑山脚,见到诸多精美的玉石。自《史记》记载张骞事迹数百年后,南朝刘宋文学家刘义庆在《集林》中提到,有人追寻黄河源头,一直走到天河边上,见到妇人浣纱。南朝萧梁大学者宗懔在私人笔记文集《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穷河源,乘槎而去”、“张骞寻河源,乘槎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进一步明确寻河源的人为张骞,并提到其得到了一块石头,经东方朔鉴定,乃是天上的织女支机石。靠着两人的记载,张骞与银河、织女相联系,开始初步同乘槎故事挂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河与海是相通的。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乘槎》中记载:“乘槎之事,自唐诸诗人以来,皆以为张骞,虽老图杜用事不苟,亦不免有‘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之句……";张华《博物志》云:“旧说天河与海通,有人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月至一处,有织女及丈夫饮牛……“;又王子年《拾遗记》云:”尧时有巨槎浮丁西海,槎上有光若星月,槎浮四海,十二月周天,名贯月槎……已有此槎矣。”

由于民间对神仙故事的喜爱和向往,除了在器物题材纹饰中经常使用仙人乘槎题材之外,这个题材在古代诗词中也多有描写。

宋元明诗词中的“张骞乘槎”

宋末元初·郑思肖《张骞乘槎图》:“牛女宫中事若何,亲身曾得上天河。逢人莫说支机石,漏泄苍苍意已多。”

宋末元初·戴表元《张骞乘槎图》:“数尺枯槎底易骑,海风吹浪白㳽㳽。如今市上君平少,曾到天河也不知。”

宋末元初·尹廷高《张骞乘槎》:“仙槎正落斗牛间,散发中流意自闲。却被君平开口笑,水穷山尽不知还。”

元初·胡祇遹《题张骞乘槎图》:“奉使西夷二十年,同行三百一身全。期君事远无穷罪,又作兹行欲诳天。”

元初·魏初《为戴秀才题张骞乘槎图》:“一片枯槎物外仙,浪花如雪水如烟。只应直到天开处,冷笑閒横尽日船。”

元·陈宜甫《题张骞乘槎图》:“雪涌银涛八月秋,风吹巾袂兴悠悠。坐来蓬岛千年树,稳胜莲花一叶舟。星照横机问织女,月明清渚立牵牛。偶然得石归来后,却厌金章万户侯。”

元末·良琦《碧梧翠竹堂》(其一):“碧梧翠竹之高堂,乃在玉山西石冈。浓阴昼护白日静,翠气夜含清秋凉。堂中美人双鸣珰,不独痴绝能文章。北海李生共放旷,东林惠远同徜徉。 张骞乘槎下银潢,奉诏远降天妃香。 帷中灵风神欲语,坛上五色星垂光。舟回鲸涛溯长江,故人宛在江中央。入门相见各青眼,花间促席飞霞觞。清歌遏云锦瑟张,亦有众宾相颉颃。祢衡赋就惊满座,宽饶酒深真醉狂。黄河东流雁南翔,轺车明朝归帝乡。玉堂掖垣梧竹长,题诗寄远毋相忘。”

明·林鸿《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滚滚黄河天上来,茂陵底事望蓬莱。 早知博望乘槎便,虚筑通天百尺台。”

明· 黄仲昭《江湖览胜为吴大尹乃兄浩赋》:“男儿贵有四方志,生来门外悬弧矢。乾坤万物备吾身,历览宁辞千万里。张骞乘槎犯斗牛,子长足迹半九州。博识当时推独步,史才后世谁与俦。吴君自是新安彦,剑气时作虹光见。有策不肯干公侯,有才不屑事州县。独买吴江舟一叶,历遍三江并七泽。兴发閒登江上山,豪来醉弄波间月。到处交游多伟人,耳目所接皆奇珍。 炯炯灵扃贯今古,翩翩襟抱超风尘。季方吾莆贤父母,严翁就养几寒暑。彩衣又上闽江船,绿酒共听乌石雨。长空雁过秋风凉,骊驹又发壶山阳。还家故旧应相语,胜览又经天一方。”

明·彭纲《砥柱诗》:“云根突怒出形状,卓向蛟宫判奔浪。星光下照神灵依,千古中州一枝壮。火敦脑儿万窍穿,深滋地轴高连天。东经昆崙导积石,始入中国雄诸川。冯夷奋手驱浊涛,阳侯叱咤从鲸鳌。桴丁惴惴舟人恐,渚草萧萧野猿号。群山交峙东波走,怒湍激石晴雷吼。汎滥尚想尧忧先,平成真赖禹功久。崖云笼水水和云,人家远在云水村。太平车马动千里,狂澜岁月闲三门。 初疑织女坠支机,莫或张骞乘槎归。不然是龙劈山破,头角微露拖虹霓。关中自昔称天府,河山到此知险阻。当时漕舸苦难推,此日挽路犹堪睹。方今天子都北辰,长河遥抱阴阳真。却怜九里润无所,恶沫崩翻少行人。机头古庙染溅土,渔郎枵腹劳网罟。惟有飞鸢技最长,霞天上下乘气翥。我来问俗偶取游,纵观水石添烦忧。无因为斫鬼门碎,坐令危濑成安流。”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底柱山部

明·清濋《多景楼》:“偶来古润峰头行,峰头杰阁凌空横。帻压圆天若个笠,循檐万国如轻萍。分昏割晓泰华耸,冲淮突汉黄河清。浮玉仙坛剑气赤,紫金佛域龙珠明。归墟宏泄碧海立,大江直下银潢倾。 杨子渡头帆脚正,瞿塘峡口雷霆鸣。玄鬣长鲸舞北极,朱翎健鸟翔南溟。龟台霜寒月皎皎,桃都露湿花冥冥。狠石曾知已化土,瓮城始信空留名。英雄纷纷何足数,天语察察当心铭。 张骞乘槎实可意,竖亥按步徒劳形。伸手便堪扶日毂,脱尘底用登蓬瀛。六气入口凡骨换,回眸一笑清风生。”

明末清初 尤通制张骞乘槎形犀角杯

浙江省博物馆藏

陈志明先生捐赠

这件槎杯制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尤通所作犀角代表作品之一。杯由长形如舟的犀角制成。犀角光洁莹润,色如蒸栗。作者根据犀角的形状,采用圆雕、镂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做成张骞乘槎形杯。槎首如同灵芝花瓣。槎中后部以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似为舟篷,花间篷下坐一老人,手持拂尘,架腿翘足,昂首向天。老人身前为杯口,口不甚圆,有一圆洞与杯口相通。槎尾雕有浪花飞溅的水波纹。

槎侧面刻篆文“再来花甲子”和“尤通”字款,下有“雨源”小印 。尤通,字雨源,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雕刻家,擅长用犀角、象牙、玉石刻制文玩器皿,尤以雕刻犀角最为著名。世人非常喜爱他的雕刻制品,称他为“尤犀杯”。康熙年间被征调进宫,在内苑造办处行走。

尤通款犀角镂雕花木张骞乘槎杯

明末清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长27,宽11.7,宽8.7厘米

此槎杯制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尤通众多犀角作品之一,光洁莹润,色如浅栗。由于犀角形长,两边色黄淡,中间微暗,作者便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这件犀角槎杯深藏清宫内,1783年,乾隆皇帝在古物箱中发现这件作品,对尤通的雕刻技术十分推崇,多次亲笔御题诗句赞誉尤通的技能,并作注,对尤通的作品进行考证。这件形制自然、角质莹润的犀角仙人槎杯,在艺术设计、雕刻技巧上均有独到之处,确为明末清初时期犀角器皿中的珍品。

槎尾雕有浪花飞溅的水波纹。杯腹中镌刻楷体乾隆御题诗及“比德”、“朗润”2方印 。槎首前面刻篆文“再来花甲子”和“尤通”字款,下有“雨源”小印 。乾隆帝曾为此杯赋诗曰“照渚幸而逭温氏,刻杯仍此遇尤家。河源自在人间世,汉使讹传星汉槎。乾隆壬寅御题。”,并称赞:“此犀角杯款刻尤通,作乘槎式,雕镂精巧生动”。

尤通款犀角镂雕花木张骞乘槎杯

明末清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雕犀角成一舟形,依角形阔狭分作头尾,船头处雕折枝桃树及折枝菊花,并结实累累,树干自船侧旁出,张骞树前坐,手执如意悠然自得状。器底雕成波浪纹。

照渚幸而逭温氏,刻杯仍此遇尤家。河源自在人间世,汉使讹传星汉槎。乾隆壬寅御题。

按《汉书.张骞传》:“天子使穷河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而《集林》及《荆楚岁时记》遂谓骞寻河源乘槎经月,至一处见织女牵牛取支机石。……”此犀角杯款刻尤通,作乘槎式,雕镂精巧生动。按《无锡县志》称:“尤氏以犀角饮器名,即尤通也。”

底座

著录书籍:

主编:何传馨;执行编辑:余佩瑾、吴诵芬、邱士华、张丽端、许媛婷、陈慧霞、郑永昌、谢镇鸿:《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13/10。

嵇若昕:《匠心与仙工:明清雕刻展【象牙犀角篇】》,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9/11。

“天成”款张骞乘槎犀角杯

明末清初

上海博物馆藏

杯底部“天成”款

张骞手执拂尘,展书阅读。四周以老树残枝花卉为背景,有月季、菊花、茶花、枫叶等,树干悬挂葫芦一个,槎前方雕饰树枝,底部有水波纹。整体依犀角原有形状加以修润雕刻,器形浑然天成。鲍天成,明代犀角雕名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遵生八笺.初月楼闻见录》称他的犀角雕刻为吴中三绝技之一。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吴中技绝,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可见鲍天成的犀角作品在当时已被文人赏识,称之为“吴中技绝”,作品还曾“流入宫掖”。吴县鲍天成以犀角为材,借天然纹理雕琢槎舟,将工艺与自然意趣融为一体。吴中名士王世贞在记载明代典章制度的著作《觚不觚录》中赞叹,鲍氏手艺精湛,作品价格高过平常匠人数倍,更是凭借这份技艺,与士绅文人交往,地位远非一般人可以比拟。

明末清初 犀角镂雕花木张骞乘槎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雕犀角成一舟形,依角形阔狭分作头尾,船头处雕折枝桃树,桃花八朵,並结实累累,树干自船侧旁出,树前坐一老翁,手执拂尘悠然自得状。器底雕成波浪纹。

出版品:《故宫珍玩选萃》(赴美展图录)

清雕犀角人物乘槎杯

长28.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仙人坐于船上,展书阅读,四周以老树残枝花卉为背景,有月季、菊花、茶花、枫叶等,树干悬挂葫芦一个,槎前方雕饰树枝,底部有水波纹。整体依犀角原有形状加以修润雕刻,器形浑然天成。附波涛纹木座一只。

参考资料

蔡玫芬:《国立故宫博物院-文房聚英》国立故宫博物院日本京都巿:同朋舍出版1992/11

明末清初张骞乘槎犀角杯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犀角镂雕花木张骞乘槎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犀角雕槎形杯,高8厘米,最长处长16.8厘米,最宽处8.2厘米。此器以亚洲犀角雕成。槎形,槎首蒸栗色,槎尾部呈棕黄色。作者采用圆雕、浮雕等技法,将犀角斜切,内部掏空。槎杯造型为瘿节累累的枯树形舟,舟首枝杈穿孔,流在枯木舟的尾端。一长髯老者背倚枯枝端坐于槎中,身着长衫,头戴素巾,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捻胡须,面带微笑,向左观望,神态极为祥和。人物左侧的枯枝上挂一拂尘,雕刻细微,似随风摆动。槎下水波翻涌成漩,似在激流中航行,水浪纹层次分明,细入末毫,雕工精细。此题材出自张骞乘槎寻河源的典故。槎杯造型别致,用刀流利,打磨精细,雕功简洁流畅,通过作者细腻的刻画,将老人虽是险水行舟,但胸有成竹,犹如闲庭信步的神态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是犀角雕刻中的珍品。

明末清初 张骞乘槎犀角杯

扬州博物馆藏

元代朱碧山银槎杯

朱碧山银槎,是指元代银匠朱碧山制作的槎形酒器。对于朱碧山的生平事迹,文献几乎一无所载,只能从古人的简略的记载中,得知一些梗概。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载:“元人所制银槎最奇古,腹有文,曰至正壬寅,吴门朱华玉制,华玉号碧山。”《吴县志》中也提到他的技艺:“朱碧山,木渎银工,制蟹杯,甚奇。”朱碧山善制槎杯,元人虞集、揭傒斯曾请碧山制槎杯为寿。清初孙承泽家曾藏此槎杯。又清代宋琬藏有一银槎最奇古,腹刻有“至正壬寅吴门朱华玉”款识。另有“昭君出塞”、“达摩银像”、“灵芝杯”等,其中昭君像,眉发衣领、花绣及其乘骑、琵琶等都雕刻得十分精细,马腹中空,上有一豆大小孔,器重二钱七分,琵琶上还刻有“碧山”两字。所铸虾杯、蟹杯、人物杯等酒器极精妙,不以药水焊接,注酒自能流走。(《缀耕录》卷30,《浙江通志》卷196,光绪《嘉善县志》卷26,1995年版《嘉善县志》P1032。)从文献和现存朱碧山作品上的题记可以得知,朱碧山,又名朱华玉,浙江嘉兴渭塘人,因长期生活于苏州木渎,或称苏州木渎人。他是元代金银器加工名匠,奎章阁学士柯九思曾找朱碧山制作灵芝样式的酒杯,而现存记载他制作银器中最晚的纪年,则是元末的至正壬寅(1362)制作。

这些槎杯、虾杯、蟹杯以及昭君、达摩等陈设品大多散佚,现在流传下来的仅有银槎。文献记载的朱碧山银槎大约有五件:三件制作于至正乙酉(1345),一件制作于至正辛丑(1361),一件制作于至正壬寅(1362)。辛丑款由毕秋帆入毕柳塘之手,道光年间散佚。壬寅款自清初宋荔裳收藏后就再也没有消息。文坛泰斗王士禛曾记载:“昔在京师,从宋荔裳(琬)所见元朱碧山所制银槎,乃太乙仙人,一时多为赋诗,以为张骞事,非是”。乙酉款的三件则在乾隆年间收入宫内,分别收藏于重华宫、圆明园和热河行宫。

《金石索》清冯云鹏、冯云宛辑凡二十卷清道光元年紫琅冯氏邃古斋刻本白棉纸

《金石索》为综合性古器物图谱,分为《金索》与《石索》两部分,均为冯氏过眼或收藏。凡收入此书者,必详加考证,精心摹绘。前后十年,方成此书。绘图精美,开本阔大,刻印上乘。残页出自《金索部》,乃元代至正时期银槎杯。槎者,筏也,竹木成之。古代神话中仙人以星槎往来于天上人间,因此把酒杯做成槎状,喝酒无事小神仙。槎杯尾底款识“至正辛丑朱碧山制”、“华玉”方章款。腹底题诗:“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为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口底篆铭:“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唐代开元时期宰相张九龄有“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句,可见乘槎上天早已成为文人士大夫之理想。此件至正银槎杯制作于至正辛丑(1361),由毕秋帆入毕柳塘之手,道光年间散佚。

故宫博物院现藏“朱碧山银槎”,是重华宫所藏的乙酉款,1952年曾在太和殿陈列展出。此银槎为铸成后加以雕刻,头、手、云履等部分是铸成后接焊的,接焊处混然无迹,几不能辨。槎周身作桧柏纹理,形如老树杈枒,瘿结错落屈曲之致,一道人斜坐槎上,道冠云履,长须宽袍,左手扶槎,右手持卷。正面槎尾上刻“龙槎”二字,杯口下刻行楷“贮玉液兮自畅,泛银汉兮凌虚”。杜本题”十五字,槎下腹部刻楷书“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廿字,槎尾后部刻楷书“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廿一字,并篆书图章“华玉”二字。

高18厘米,长20厘米。

杯口下刻行楷“贮玉液兮自畅,泛银汉兮凌虚”

槎尾刻“龙槎”二字

槎下腹部刻楷书“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

“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廿一字,并篆书图章“华玉”二字。

“槎”指的是树木的枝杈,将酒杯制作成槎形,始于元代,明代也很流行。以槎形酒杯饮酒,在元明文人看来,富有诗意。朱碧山制作的这件银槎杯因为形状似龙又似树,所以又被称为“龙槎”。龙形的树干上,张骞正专心地读书,神情安逸,似乎陶醉在书本中。这件银槎杯是一件富有传统绘画与雕塑特点的工艺品,由此不仅可见朱碧山的艺术修养,也体现出元代铸银技术的高超水平。

2022年6月30日,香港邮政为纪念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特发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邮票一套6枚。为支持香港文化博物馆开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挑选了数百件文物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香港邮政发行的邮票中,就有“元·朱碧山款银槎”,面值3.40元,票为异形。

热河行宫所藏的乙酉款,曾一度在北京古物陈列所展出,其后跟随古物南运辗转迁移。这件银槎曾参加过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亦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展览会图录收录。1947年古物陈列所全部南迁文物拨交南京博物院。和其余部分南迁文物一样,最终这件银槎被运往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明朱碧山款“张骞乘槎”银槎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元朱碧山银槎,高15.2厘米,长19.8厘米。器作天然中空枯蚀树干为槎,主人翁张骞坐于槎内,抬头凝望天际,面露会心的微笑,似乎回味着刚刚发生使他十分愉悦的情景。老者的头巾和衣领随风飘拂飞举,显示木槎在飞速行进。老者坐于槎内,半袒胸露乳,手持长石,石上刻有篆书“支机”两字。槎底刻篆书“槎杯”和“至正乙酉年造”及“欲造银河隔上关,时人浪说贯银湾。如何不觅天孙锦,止带支机片石还”诗句,下镌“碧山子”印。此件银槎是以汉代张骞乘槎寻访河源,至天河遇见牛郎、织女,并带回支机石的故事为主题。又据器底“碧山子”及“至正乙酉年造”篆铭可知,此器或为元代嘉兴地区著名的银工“朱碧山”所作。多见于明末著录,如明王世贞(1526-1590)《觚不觚录》记载朱氏以银器制作出名,其作品与当时不同工种的名匠皆“比常价再倍”,足见江南市场上对名家作品的追捧。

著录书籍:

黄永泰、余佩瑾主编:《小时代的日常- 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国立故宫博物院,2019/09;《故宫文物月刊》编辑部:《故宫文物月刊》378期,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09。

侯怡利、张湘雯、陈慧霞、赖依缦:《集琼藻: 院藏珍玩精华展 : 导览手册》,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08;李玉珉:《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3/12;器物处:《故宫文物月刊》190期(赴法展),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1999/01;

蔡玫芬、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故宫博物院-文房聚英》,日本京都巿:同朋舍出版,1992/11。

朱碧山存世的第三件银槎杯,朱彝尊、李良年、施闰章、曹尔堪皆有题诗。后归清人高士奇,又经嘉善蒋氏、周氏、查氏收藏,后查氏赠尚书裘日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献给皇帝,后收藏在圆明园中。该杯在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掠夺,辗转至英国人罗伯特·比杜尔夫将军爵士(General Sir Robert Biddulph)手中,伯灵顿美术俱乐部(Burlington Fine Arts Club)的中国艺术实物收藏目录中曾有记载。其后经珀西瓦尔·大卫爵士、希拉·简·约克·哈代·大卫夫人等人收藏,1976年12月14日经由伦敦苏富比卖给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

康熙六年(1667),朱彝尊在京城参加吏部右侍郎孙承泽的一次宴会时,主人拿出不少珍藏的酒具供大家观赏,其中有一件银制的槎杯使宾客们纷纷称奇叫绝。朱彝尊发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原来是由嘉兴艺人朱碧山的杰作,不禁欣喜写下了《朱碧山银槎歌孙少宰席上赋》的诗篇。诗中,朱彝尊对银槎作了详细的描述:造型作枝干杈枒的老树,仿佛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露侵蚀,树皮崩剥躯干衰残,但仍傲岸于鬼斧神工般錾刻的山崖之上。崖岩上点点苔纹,仿佛被长年积雨啮咬过后留下的斑斑渍痕。一老者长袖宽袍,秃顶少发,袒胸凸肚,露双乳,高踞坐于槎上,神态傲岸、洋洋自得,好象刚从天外归来并经历过一场难以忘怀的奇遇,还沉浸在一种幸福的回味之中。其形态被作者塑造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竹垞先生感叹地说:“吾乡艺事多绝伦,奇巧不数古输班。”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乙酉款银槎,一说是吴县藏书乡明代墓葬出土,另一说是乾隆年间刑部尚书韩崶的墓中。槎背部有细瘦阴刻铭文“至正乙酉朱碧山造”,断定为元代银工朱碧山制作。此杯斜长22厘米,宽7.5厘米,高11.4厘米。此器以仙人乘槎凌空飞越到达银河的神话故事为题材,将银酒杯巧制成树槎形的一叶扁舟,有一老人背靠槎尾而坐。这件作品设计精巧,造型奇特,在制作工艺上成功地运用了镂刻、焊等多种技法,结合圆雕、浮雕工艺将人与舟、舟与云气、人与槎树间的层次交待得既简练清晰又融为一体。人物镂刻生动逼真,面部丰颐宽额,隆准凤目,飘动的长须根根分明,细腻而流畅,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1994年此槎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线描图

枝丫细节

底部

“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刻铭

朱碧山之名,因银槎而不朽。虽然仅有四件银槎杯,但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朱碧山设计的精巧,他不仅将槎身中空设计为酒器,实现了“形用合一”,还将古代神话传说转化为立体艺术,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令人惊叹的是,银槎杯的制作涉及铸造、焊接、雕刻和刻印等多种工艺技术,焊接处混然无迹,体现了朱碧山高超的制作银器水平。他的作品超越了工具的范畴,是“器以载道”的极致体现。盘根错节的银槎不仅承载着淡泊、离俗、雅致的文人趣味,还营造出了一个超逸退隐的精神世界。

槎,是用竹木编成的筏,用于渡河或漂流。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称为星槎。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过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乘槎”故事。传说,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大海相通。每年八月,海中会有浮槎定期往返,有人想要一探究竟,便乘槎而去。起初,他还能通过观察星月和日辰来记录时间,但后来便迷失在茫茫星海之中,不觉昼夜。某天,他看到许多织布的女子,还遇见了一位在河边饮牛的男子。原来他误入了天河,见到的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后来,《荆楚岁时记》将这一故事主角的形象具体化,把主角附会到张骞身上,于是有了“张骞寻河源,所得支机石示东方朔”的故事。朱碧山的银槎杯所表现的正是“张骞乘槎”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中国传世绘画中,不少名家都会画“张骞乘槎”的题材,反映出他们向往自由,追求隐逸的心态。

南宋马远《张骞乘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张骞乘槎图》(局部)

宋(传)《仙人乘槎纹团扇》

绢本墨笔29.2 厘米×26 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宋(传)《仙人乘槎纹团扇》(局部)

明《仙人乘槎图》绢本设色

清《胤禛行乐图册·乘槎成仙》册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乘槎仙人盆景清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的乘槎器物中,渐渐摆脱张骞这个单一的形象,扩大了范围,增加了仙姑的形象,但是仙人乘槎这个吉祥寓意没有变。

乾隆银兰槎

乾隆丙戌秋月,内府仿元银工朱碧山制。莲叶承尊绿,莲华酿露红,何须涉江采,银藻与天通。引碧筩兮芳馨,櫂沙堂兮清冷。

在佳士得拍卖曾经成交过一件尺寸巨大长度达到四十厘米的清十八世纪寿山石雕仕女乘槎盆景。这件盆景中的仙槎以天然随形树根稍加修型而成,上以珊瑚玛瑙翠叶装饰。于仙槎上端坐一寿山石材质仕女。仙槎之下配以组装雕刻后再加以象牙茜绿工艺的仰覆波浪纹底座,于象牙茜绿底座之下再放置八角形硬木底座。这件寿山石雕仕女乘槎盆景的亮点在于工匠能够利用极为难得的天然形树根稍加修型制作仙槎。制作象牙茜绿底座时为了使底座能够达到与仙槎相配的尺寸而先挑选合适的牙料拼接成形后雕刻再加以茜绿工艺。这件寿山石雕仕女乘槎盆景应该是专供赏玩的清中期的宫廷摆设。

清玉采芝仙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晚期玉嵌宝石浣花溪舟图插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外镶碧玉圈环。正面琢有山水、桃树,并以青灰玉、碧玺、青金石、玛瑙、碧玉、染骨等嵌成戴有荷莲、花、葫芦等之玉槎,上有手执木桨玉人二;反面琢有云山、蝙蝠,并以碧玺、碧玉、青玉等嵌成桃枝、桃叶、桃花。碧玉圈环上两面均饰云龙。

太乙真人莲叶舟

太乙莲舟图,相传李公麟画作,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三记:“李伯时画太一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手执书卷仰读,萧然有物外思。”南宋韩驹《题王内翰家李伯时画太一姑射图》诗云:“太一真人莲叶舟,脱巾露发寒飕飗。轻风为帆浪为楫,卧看玉宇浮中流。中流荡漾翠绡舞,稳如龙骧万斛举。不是峰头十丈花,世间那得莲如许。龙眠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玉堂学士今刘向,禁直岧峣九天上。不须对此融心神,会植青藜夜相访。”元明道曾给元好问展示过李公麟的这张《太一莲舟图》,据说李公麟当时并未给画作题名。同时代的韩驹,在王内翰家见到此画,依画作内容,作《题李伯时画太乙真人图》诗二首,因而画作始名:太一(太乙)真人图、太一姑射图。时年正值落魄的韩驹,仅凭此二首题诗,便获得宋徽宗的赏识,赐进士出身、入秘书省,成就一段佳话。又因韩驹诗中有“太一真人莲叶舟,脱巾露发寒飕飗”句,元好问在济源奉仙观见到此画作时,再度题诗《太一莲舟图》三首,此画遂名:太一莲舟图。

《太一莲舟图三首为济源奉先老师赋》元好问

其一:泠泠风外列仙臞,琢玉羊欣定不如。六合空明一莲叶,更须遮眼要文书。(自注:仙人在莲叶卧看书)

其二:仙人宁得此婆娑,亡柰丹青狡猾何。我与太虚同一体,也无莲叶也无波。

其三:太一青藜出汉年,明窗开卷一欣然。凭君莫问题诗客,不是韩驹第二篇。

画面中脱巾露发的太一真人,皮肤冰清玉洁,卧于一莲叶中,执书仰读,正悠游于八极之表;画面外姑射山的列仙显得瘦小,似乎也能感觉到小风的寒意;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着无穷的想象空间,透着道家的玄妙。元好问赞叹李公麟的神来之笔,也认同宋人韩驹对画作的题诗解读。元好问赏画,显然已超然画外,又融入画中。

姜特立《香风楼》:“太乙真人一叶莲,浮游万顷思悠然”;耶律铸《调人幽居》中有“莲舟浮太乙”。结合文献和存世图像,我们对《太一莲舟图》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可以确定为:高人坐于漂浮的莲花瓣中读书。明代贪官严嵩被抄家后,其家产列出清册,叫《天水冰山录》。其中在“杯爵”类中还有“金素太乙莲叶杯三个”。

南宋马远《太乙莲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太乙莲舟》(局部)

南宋赵芾《太乙真人乘莲渡江图》册页绢本水墨27.7 ×21.5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莲舟仙渡图》局部佚名(宋-元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莲舟仙渡图页,佚名(宋),绢本设色,21.4 厘米×23.5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莲舟仙渡”的主人公是太乙真人。在册页右下端,只绘有一峰头,四周是茫茫云气,寥廓苍穹。在山峰之中,一缕白烟升腾而起,袅袅直上云霄,最后化为烟云,而烟云正载着一莲瓣,直上太虚。

太乙真人身着草叶衣,头部凸起两角,如山中野人一般,在莲瓣中怡然自得,这种形象并没有野蛮的含义。在宋代后这种形象逐渐具有“离尘”的属性,成为最终成为上古先王圣人的专属形象。元代唐肃有一首《题太一真人莲叶舟图》云:“真人练形形巳空,静如凝云动如风。忽然登天弄明月,忽入渊海骖蛟龙。莲叶为舟特戏耳,舟本无舟那有水。龙骧万斛安如山,往往世人多溺死。真人手中书一编,我欲稽首请借看。书中定纪开辟前,沧海桑田几变迁。”

扬之水老师在2006年第七期《收藏家》杂志上发表了《酒船与槎杯》一文。文中讨论一件被称为“莲瓣形舟杯、海浪纹银托盘”的元代银器,引用了北京故宫藏南宋《莲舟仙渡图》册页和同时代诗人提及的宋代画家所作《太一莲舟图》,将银器正名为“太一真人莲叶杯”。她在2022 年出版的《中国金银器》第三卷中,为其论述增补了天津博物馆藏南宋《太乙真人莲叶舟玉带銙》。

宋“太乙真人莲舟图”玉带板 天津博物馆藏

宋代和田白玉制方形带板,四角穿固定孔。正中减地琢刻一位仙人长者正静卧于莲叶之中,当空皓月,其手揽书卷,卧看玉宇,左右清风为伴,好生惬意。

宋至明洪咨夔、李孝光、郑思肖、刘基等人皆有诗句咏颂太乙真人,其形象为乘莲舟,手持书,可为一证。

宋·洪咨夔《作茶行》:“太一真人走上莲花航,维摩居士惊起狮子床。不交半谈共细啜,山河日月俱清凉。”

元·李孝光《太乙真人歌题莲舟图》:“银河跨西海,秋至天为白。一片玉芙蓉,洗出明月魄。太乙真人挟两龙,脱巾大笑眠其中。凤麟洲西与天通,扶桑乃在碧海东。手把白云有两童,掣嬲二鸟开金笼。”

元·杨维桢 《小蓬莱·西湖仙人莲叶舟》:“西湖仙人莲叶舟,又见石山移海流。老龙卷水青天去,小朵莲峰共上游。”

元代太一真人莲叶银杯盘一副

托盘长20.2 厘米,宽13.7 厘米;莲舟长14 厘米,宽8.1 厘米。

1994 年湖南省澧县澧南乡征集,津市市文物管理所藏。

元太乙莲舟鎏金银盏

金代刺绣太乙莲舟满池娇纹抹胸

长33.5厘米,宽38厘米

山西金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磁州窑《太乙真人莲舟图》罐

荷兰吕伐登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藏

明代磁州窑《太乙真人莲舟图》罐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明代磁州窑《太乙真人莲舟图》罐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藏

明代磁州窑《太乙真人莲舟图》罐

扬州文物商店藏

明代磁州窑太乙莲舟纹罐

作为明代士大夫以图像形式保留中国古典知识努力的一个优秀成果,徽州墨商方于鲁在万历二十年左右刊印了《方氏墨谱》,其中就收有传统的《太乙真人莲舟图》,冠以“清华仙露”之名。

明代“清华仙露”墨样图《方氏墨谱》卷六《鸿宝》

方于鲁编, 吴有祥整理:《方氏墨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18页

明中期青花太乙莲舟图瓷板

明青花“清华仙露”款残片(黄清华老师图)

明青玉太乙莲舟 济南市博物馆藏

明青玉太乙莲舟盏

太乙真人莲舟图玉牌

太乙真人莲舟图玉牌

结语

尤通所做的犀角杯,世称“尤犀杯”,目前存世仅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与浙博所藏为同一题材,都为张骞乘槎,同样“尤通”落款。只是两岸故宫多了乾隆的题刻。上海博物馆所藏同一题材张骞乘槎杯,为吴中地区另一犀角雕名家鲍天成所作。此四件犀角杯,为存世犀角杯中的佼佼者。朱碧山为元代银工大匠,存世的四件张骞乘槎银杯,分别收藏在两岸故宫、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和苏州吴中区博物馆,可见“张骞乘槎”这一题材被不同加工门类的名工名匠所广泛利用。太乙莲舟和张骞乘槎在艺术表现有相近的地方,都是表示仙人的题材,只是一个是乘槎,一个是乘莲舟,都是与中国古代的神话有关。这次为了把陈志明先生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这件尤通制张骞乘槎犀角杯的文化内涵说清楚,尽量把相关的题材一并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有所收获。本文写作参考宋代艺术博物馆公众号中的文章《琳琅宋韵-原是太乙泛舟来》、曹贝贝《太乙莲舟还是仙人乘槎?》、不远山房公众号文章《瓷画中的仙人-太乙莲舟》、中国故事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莲叶舟中太乙仙》等文章,再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高超:《“仙人乘槎”形象的演变》,《大众考古》,2023年第7期;

2、周妍、任继昉:《“张骞乘槎”典故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3、赵丙祥:《乘槎传说的文化史意义考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4、李霞:《〈博物志〉神话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5、范健泉:《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藏元代朱碧山仙人乘槎银杯源流考——兼谈苏州地区的槎文化》,2025年6月6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6、李琳琳:《“龙槎”杯之艺术风格及成因浅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犀角器中的瑰宝——明鲍天成制仙人乘槎杯》,《收藏界》,2007年01期;

8、 郑珉中:《关于朱碧山银槎的辨伪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03期;

9、 扬之水:《酒船与槎杯》《收藏家》,2006年第7期53-54页;

10、扬之水: 《中国金银器》卷三:自一家春色 – 两宋金元,生活书店出版社,2022年841页;

11、扬之水:《扬之水谈宋元金银酒器(三)盘盏》《紫禁城》2009年第04期99页;

12、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宋元明金银器皿,中华书局2011年,63页;

1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标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361页;

14、(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233页;

15、(宋)陈元靓撰:《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308页;

16、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 2005年 ,46页,图2-5;

17、陈彦姝:《酒盏旋将荷叶当-小议南宋史绳祖墓玉荷叶杯》,原刊于《装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微信公众号2024年9月24日转载。

石超,江苏泗阳人。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线上配资行业排行,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工作。主编《错彩镂金一浙江出土金银器》,《霓裳银装一浙江畲族服饰》等书,发表《吴越国金银器初步研究》、《浙江出土金银器概述》、《浙江省博物馆藏雕漆器》、《中国古代的螺钿漆器》、《从琴学问答看杨宗稷的琴学思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艺》、《彩凤鸣岐琴铭文解读》等金银器、漆器、古琴等研究论文十余篇。

发布于:江苏省